上海福喜事件折射社会信任危机

2014-07-23 15:07:09 作者: 所属分类:案例分析 阅读:2805 评论:上海福喜事件折射社会信任危机已关闭评论

标签:

 2014072401

《企业社会责任》记者谭丽婷

       近日,媒体曝光向多家国际知名快餐连锁店供应肉类产品的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
       事件一出,舆论大哗。原因有三:一、洋快餐历来自我标榜“采购最优”“过程严控”,此事件无疑是自刮耳光;二、事件发生后,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遮遮掩掩的行为,仅以官网回应“愿意承担全部责任”的说辞难以服众;三、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再次刺痛消费者的神经,网友们发出“感觉再也不会吃了”、“安全餐桌成为奢侈品”等感叹。
       各大报刊相继发出评论,拷问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的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声称此事件为一起个体事件,却引起网友的集体吐槽,戏谑其“逗比”、“看不出来诚意在哪里”,有网友甚至预想,涉事企业会采用“大棒加胡萝卜”的公关方式化解危机:一是高调宣布与合作伙伴划清界限、终止合作,二是加大力度进行营销推广,温馨的广告、形象良好的明星代言、促销活动,以此重建与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公众对于监管部门的缺位也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有媒体直言,“企业无视相关法律法规,使用过期食品,固然有利益驱动的因素,而监管的涣散、乏力乃至沉睡,则加剧了企业公然造假的作为”。当一个社会仅靠记者曝光引起公众关注才促使相关部门严加管理,更是让我们深思。一个公然造假的企业何以获得“嘉定新城(马路镇)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A级)”?监管部门到底属于被动的被蒙骗欺瞒,还是“选择性失明”?号称史上最强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体系、严密的供货检验程序为何发挥不了效用?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日常监管又是怎样落实的?
       从目前各方的反应来看,公众对类似食品安全事件的企业公关处理与监管部门的失责已经疲倦,失望,乃至持续质疑。从这一事件所折射出来的社会信任危机在持续发酵。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是一次又一次挑战着消费者的忍耐极限。长期以往,必然降低消费者信心,危害市场的健康发展。
      与其一再谴责相关企业的道德良心或者相关部门的监管失责,倒不如深入剖析“无良奸商”似乎是越压越起,防不胜防的原因,以便有的放矢。简而言之,商业方面的信任缺乏的直接根源是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的缺位。
      消费者在市场上无疑是弱者,它无法获知对称的信息。企业将谋利看成是目标所在,中国由于处于转型时期,缺乏健全的法律规范与监督中介组织,违规成本低。而个体无论是通过勤俭节约(缺少信用资源)和发明创造(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去获取财富,成本相对较高。于是不少企业走捷径,铤而走险,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监管缺位的逻辑也差不多。不同于西方社会依靠社会组织、司法体系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分工模式,中国的监管权主要分散地“集中”在政府的一个或几个功能部门。在“利益指挥棒”的驱使下,这些监管部门在“增加管理收入”和“消弭一切不法”之间作何选择是很明显的。更何况,追查到底可能损害其他平行部门的利益,涉及不菲的利益来源。那么,“监管不给力”和问题“越查越多”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上海福喜事件引发我们观察到事件所折射的社会信任危机现象与原因,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则需各方的齐心协力。如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建立健全严厉的法律制度,启动问责制度,改变监管执法不严乃至失守的情形等。任重而道远,这绝非口号式的号召,而是需要踏踏实实践行之。



» 郑重声明:本文由管理员发布,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广东省社会责任研究会管理员共有,欢迎转载, 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