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何去何从?

2015-03-25 10:03:48 作者: 所属分类:时事热点 阅读:578 评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何去何从?已关闭评论

标签: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马秋爽
  3978876237
     “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热词”,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项宏观经济数据下滑。事实上,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该何去何从、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更为人们所关注。
  3月21日,部分专家学者在2015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分别进行了讨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其中农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都是重点。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则表示,把握和适应新常态,就是使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现阶段,就国内经济而言,“三期叠加”也就是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经济结构的阵痛期和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消化期叠加。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新常态下改革最关键部分便是从传统的驱动力转向新的驱动力,为的是完成“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点,确定要达到这个小康的基本目标,我们要实现GDP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翻一番。
  那么,新常态下,就国企改革、区域性政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言,改革还面临哪些挑战?改革之路又在何方呢?
  国企改革重在顶层设计
  国企改革一直处于热点话题。截至今年1月,全国已经有上海、甘肃等22省市出台了地方版本的国资国企改革意见,其中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引入民资,成为各方案的必要内容。
  弘毅投资总裁、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赵令欢在论坛上表示,以前叫“国企改制”,十八大给予了它一个特别响亮的名字——混合所有制。国企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中国的企业、国家拥有的企业变得更有竞争力、更有持续力。大家担心这一轮改革如果不做好的话,会是一轮私有化的过程,其实不然。中国的国企改制应该是市场化的过程,这和很多私企在做的事是一样的。
  国资委主任张毅曾公开强调,对于国有企业来讲,适应新常态,关键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做好加减乘除:加法是要立足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减法则是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力度,积极盘活存量,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乘法是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除法是要打造高回报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盈利业务和特色优势项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黎友焕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明确以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进行全面改革,但怎么“混”就成为了改革的重要问题。
  黎友焕认为,国企改革的主要挑战一方面是近期国有企业利润下降,经营面临国内外市场下行的双重压力;二是国有企业面临反腐的考验;三是社会各界对国有企业改革存在较大期待,国有企业改革设计难度较大等。面临这些问题,顶层设计就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最主要问题。
  区域性改革将培育新增长点
  从2014年起,“一带一路”成为热议的焦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也担负着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任。
  今年年初召开省级两会的31个省、市、自治区,无一不把“一带一路”战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无一不把其看作本地区发展的重要机遇。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一带一路”战略列为中国“三个支撑带”之一,以期通过实施相关战略组合,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自贸区方面,既上海自贸区获批后,广东、天津、福建就成为了第二获批的自贸区。其他各省份在自贸区的申请上,均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京津冀一体化更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那么,如此多的区域性改革将会带来哪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呢?又面临哪些挑战?
  黎友焕向记者表示,在“一路一带”“自贸区”“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性改革上,一定能够培养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体制和机制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一路一带”“自贸区”“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性改革就是要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创新。
  黎友焕还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突破是必然的事情,因此从改革中要动力和活力也是必然的事情。由于面临形势的变化,在很多改革上已经不能先试验后推广,改革一旦出差错,衍生的很多问题就爆发,因此目前综合性的区域性改革也小心翼翼。
  在“一路一带”这一焦点问题上,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曹和平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强调,各地的“一带一路”发展要与大战略结合起来,各地要把这种国家战略向世界战略发展,把世界短期战略向人类发展史的方向推进。“一带一路”是经济建设、世界文明融合以及文明的和谐、人类走向未来的大战略。
  曹和平还表示,在实操阶段,首先,大交通发展优先,就是点对点的连线大目标,欧亚大陆板块的整合,海陆空交通枢纽一起发展。再有,基础建设带来的就是运营建设。比如物流的发展,不仅要有物流园区还要有物流团队。基础建设与运营建设的衔接,运营建设与金融、保险、管理等衔接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种掌控全局的顶层设计思维还比较欠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直被认为是解决经济增长放缓的重要环节,新常态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各地方政府,继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是其重要工作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
  “经济改革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认识到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免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黎友焕如是说。
  黎友焕指出,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外市场处于重大转折点,产业发展尤其自身规律,在很多地区不是想转就能转,想升级就马上能升级。虽然在各方的努力下,可以看到目前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同时暴露了很多问题,如很多地区把产业结构优化理解为简单的从传统产业过度到高新技术产业,各地不顾地区资源禀赋和地方发展特点,一窝蜂追求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遍地推动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导致目前很多产业园区投入巨大,但效果却没有展示出来。此外另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多地区误解产业结构优化就是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否定,尤其是采取了“去农业化”和“去工业化”的措施,一味追求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所谓的新兴金融业,这种机械性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对于如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郭毅曾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目前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都在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科技创新产业倾斜,但是政策要落地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郭毅表示,一些高端产业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从研发、实施再到人才的储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让高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就需要大量的人才,那么还要从教育模式入手,解决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问题。在政策环境具备的情况下,还要看企业内部自身的“造血”和创新能力。
 



» 郑重声明:本文由管理员发布,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广东省社会责任研究会管理员共有,欢迎转载, 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