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审计署对银行资金流向审计

2009-11-06 11:11:06 作者: 所属分类:中国经济 阅读:647 评论:解读审计署对银行资金流向审计已关闭评论

标签:

作者:黎友焕 李双双

  审计署的“中央扩大内需有关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及效果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并可能将于10月底出具审计报告。此次审计署加大力度审计各商业银行,重点调查“四万亿”政策配套的项目贷款资金和“七万亿”信贷资金流向,是继银监会检查之后的又一次对银行贷款流向投放的审计,主要涉及国有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的各级分行,其中,对于投资刺激资金和信贷资金是否流入股市、国家调控行业以及房地产三大方面是重点审计方向。

一、审计国家项目资金的落实

  2008年底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四万亿的刺激投资计划,资金自2008年底已经陆续投放到市场,为了确保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四万亿投资资金能够发挥功效,是此次审计署审计工作的重心。

(一)四万亿计划的审计

  四万亿计划主要投向铁路、公路、电力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的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项目。这项投资计划的出台对解决我国产能过剩、改善基础设施落后局面有重要意义,同时,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扩大内需政策也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此次审计署对四万亿投资中的重特大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审计,目的在于杜绝铺张浪费、重大损失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保证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2009年9月25日,在南京召开的审计署中央扩大内需有关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及效果专项审计调查期中汇报交流会上,审计署长刘家义强调审计工作要加强对中央计划下达后,项目资金的来源、去向及效果的审计工作,促进各地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

  针对四万亿元投资刺激经济方案下政策配套项目的审计,是为了确保我国宏观政策的落实执行。在四万亿投资计划逐步到位的情况下,必须严格把关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监督资金的到位情况,促进国家财政资金安全有效的使用,保证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争取使国家的经济刺激方案尽快见效,促使我国尽早走出金融危机。

(二)审计七万亿信贷资金流向

  国家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之后,我国银行同业积极增加信贷额度推动投资进程,多家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用以扩大内需。截止2009年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比年初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见下表)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表     单位:万亿元

时间 1 2 3 4 5 6 合计
2008 2697 2722 275 2797 28.29 28.62 166.56
2009 3199 3306 3496 35.55 36.21 3774 20952

(数据是作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资料整理)

  2009年上半年比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额增长25.79%。在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陆续落实的情况下,我国今年信贷资金的投放量剧增,审计署加大力度对商业银行资金异常流动的审计,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或违规流入股市、房市。目前检查工作已经发现了一些银行长期隐藏的违法违规问题,诸如票据贴现风险和土地融资违规的问题。在现如今银行大规模放贷的现实下,加强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控,以及对银行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长期存在一些违法违规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整顿有重要意义,如果不加以制止,将会对以后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二、审查银行贷款管理漏洞

  通过审计发现目前银行存在的比较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是伪造假票,进行票据贴现;二是通过土地融资,套现信贷资金。这两个问题直接导致银行贷款额度虚增,造成不良贷款的大量出现。而且还会使这些套现的贷款资金,大批流向股市和楼市。如果一旦查出贷款资金确实如此,那么将会影响我国宏观政策的贯彻,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

(一)票据贴现问题严重将导致资金流入股市

  在以往对银行的审计工作中普遍会出现贴现票据造假的情况,银行对票据审查业务一旦审核把关不严,就有可能使银行资金套出,投入股市套利。所以经常会出现票据承兑行与票据已贴现行之间出现数额不符,这些行为主要反映为银行票据业务存在大量违规操作。在国家推出四万亿的投资方案之后,全国各地对基础设施的新建项目急增,这就给部分企业企图通过拟定虚假交易,获得来自银行的承兑汇票,然后再将汇票贴现提供一定机会。而银行工作人员大多面临放贷任务,企业与银行内部人员一旦勾结就容易出现伪造票据现象,造成在银行的账面显示为贷款支出,但实际上资金却大批流入股市。另外,上半年国家政策鼓励企业贷款投资,促使更多企业大胆贷款,再进行票据贴现套取信贷资金,使得票据贴现业务成为很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的主要增量。中国银行2009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表示,中国银行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019亿元,全年新增贷款规模居行业首位。中国工商银行2009年7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8255亿元,增幅达19.3%,创下该行历史同期贷款增量之最。仅中信银行,就自称上半年3238亿元的贷款中,高达45%、总额1400多亿元的票据贴现,同比增长333.1%[①]。银行内部对新增如此巨量的票据贴现业务根本无暇顾及,造成分支行大量票据贴现业务没有真实贸易背景或出现大额假票。

(二)依靠土地融资套现将导致资金流入楼市

  目前我国处在公共投资热情高涨时期,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财报显示,有地方政府担保的高速公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园区工程等项目贷款几乎占到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1/3。这就促使在房地产市场,频频出现地方政府为房地产开发作担保的现象,因为有政府担保,这些项目在银行看来是比较安全的资产。这必然增加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导致道德风险。针对此种现象如果不对信贷资金流向加强监管,将只会导致需求虚增和投资坏账引起的负债,不利于经济平稳的发展。

  目前不少项目通过各种变通办法利用信贷资金充当资本金,通过土地证抵押,将银行信贷资金转变为开发贷款资金,继而将资金转入房市,此举不但对银行资金安全造成巨大风险,还会引起楼市的波动。另外还有一些房地产公司,利用代理机构高估土地价值,获取银行贷款或出具虚假注册资金证明等手段虚假出资;一些公司还利用银行对部分政府担保项目设置的“绿色通道”,在资本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贷款先行注入,以流动资金或搭桥贷款充作项目资本金;再加之房地产商通过虚张声势的销售引诱更多消费者进入,使工商业资本和信贷资金通过高息借贷等方式进入房地产业;在中央银行和银监会鼓励扩大消费信贷的政策下,又有地方政府担保和银行放贷冲动的刺激,大批资金通过土地融资方式涌入房地产市场。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货币供给增加,将会为房地产开发商炒作提供有利条件,因此银行要严格控制这部分资金。主要的货币调控手段可以用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方向的指导,减少房地产投资的信贷额度。此外还要加强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控。

三、审计行动影响资金回流

  面对政府大面积投资,鼓励银行发放贷款,将出现的无论是票据贴现风险,还是土地融资的违规,都会暂时被经济恢复期的泡沫所掩盖。此次审计署对银行贷款资金流向的调查工作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制止这些违法违规行为的继续,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导致信贷资金从股市和楼市的撤回,资本市场流动性面临紧缩。

(一)房市面临资金撤回

  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来自于商业银行贷款,今年二季度,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商品房二季度环比上涨6.45%,比一季度高4.53个百分点。[②]虽然此轮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与去年底受金融危机影响,消费者推迟购买计划、压缩刚性需求有关,此次房价的上涨更多的是受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资金面的宽松,给市场带来了充裕的流动性。此外货币政策也会影响社会公众的预期,国家加大力度刺激投资、扩大内需,公众预期长期投资收益率上升会影响当期的投资行为,于是增加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与此同时,银行逐渐放松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房贷,更促进了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据了解,上半年各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显著,截止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4662亿元,同比多增2835亿元。[③]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信贷资金通过此轮房价上涨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但是,房价的过快增长的结果会导致楼盘滞销,加之审计署此次严查信贷资金的流向,所以到今年6月,30个城市住宅总成交面积环比微跌约2%,实现了自今年3月以来的首次下跌。[④]最近两个月成交量也明显出现萎缩。房地产投资增加,将推动房地产价格上升但同时也会引发泡沫的出现。此次审计贷后资金的流向,必然会引起大家对市场流动性的普遍担忧,致使投资者作出将资金从房市撤回的决策。

(二)股市面临新一轮的波动

  股市的波动性与经济增长和信贷市场的发展是有一定关系的。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来获得利润,其本身具有强烈的放贷要求,随着去年以来,很多由银行全新设计的个贷产品的上市,一部分投资者见股市不断上涨,便开始利用这些理财产品从银行贷款去炒股,实际上新推的个贷业务为客户贷款炒股提供了方便。而目前我国的宏观政策是刺激投资,因此投资者借助银行此轮信贷大潮或利用银行推出的个贷产品,或通过其他渠道贴现后将资金转投向股市。我们也相信自去年松贷以来,已经有不少信贷资金流入了股市,大量信贷资金的注入,势必会刺激股市的繁荣,但是资产价格的大幅飙升,有可能会转化为通胀,而经济危机时期的通胀,比经济繁荣时的通胀更可怕,对实体经济将产生致命打击。况且以出口为导向的我国经济,在出口持续大幅下滑的情况下,通过楼市和股市的虚假繁荣来维持GDP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8月份,股票市场就出现较大幅度调整。上证指数月初为3462.59点,月末收于2667.75点,较上月底下跌744.91点,跌幅达21.8%。[⑤]此次,审计署的审计行动,将对股市的投资者产生抽回资金的联想预期,从而对股市产生新一轮的震荡波动。

四、未来宽松的货币政策要适度

  银行机构贷款的增长是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服务的,货币供应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果达不到潜在水平,往往与通货紧缩相伴随;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又必然会出现通货膨胀。目前我们就遇到在货币政策上面临兼顾经济成长及控制通胀的两难局面,从数据上看,在我国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从2008年9月份开始,金融机构储蓄存款(本外币)一直在稳步增加,截止今年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8.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0.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多增5.2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6.6万亿元,同比增长29.0%。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各项贷款额从2008年平均28.69万亿,增长到2009年前8个月平均贷款35.77万亿。[⑥]宽松的信贷政策,使得2008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的信贷投放量大增,在一定程度上将我国经济从金融危机的打击中慢慢恢复过来,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也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今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逐季回升的态势,一至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7.6%、8%和8.1%。这与央行推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9年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尚不稳固,外需不足,还需要下一季度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这一思路基本上确定了我国下一步仍然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笔者认为,在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银行需要防范风险,加强信贷管理,要预防重复建设和产品积压导致的不良贷款,及其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货币政策一定要适度,要在充分考虑我国当前恢复期经济发展情况与长远经济规划相结合的情况下,灵活运用货币工具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结构、引导信贷资金的合理增长,继续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控,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对信贷资金持续管理,才能使得我国在经济逐渐回暖时,保证经济的平稳健康的发展。

(黎友焕: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双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本文发表在《投资家》2009年11月)

[①]数据来自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7/27/content_11781488.htm.
[②]中国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index.htm.
[③]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
[④] http://dichanjie.winfang.com/show-172.html.
[⑤]2009年8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3361.
[⑥]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个别数据笔者进行了整理核算.



» 郑重声明:本文由管理员发布,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广东省社会责任研究会管理员共有,欢迎转载, 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