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贸易:成长的烦恼

2007-02-04 14:02:23 作者: 所属分类:中国经济 阅读:542 评论:中外贸易:成长的烦恼已关闭评论

标签:

黎友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王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

  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6年1-10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42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出口7792.9亿美元,增长26.8%;进口6456.7亿美元,增长20.9%。从各项数据显示,欧盟仍是我国第一大贸易国;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国、贸易顺差来源国;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进口国;我国台湾地区是我国大陆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

  千亿贸易顺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海关总署2006年11月8日公布的统计快讯显示:今年1月至10月,我国贸易顺差累计达1336.2亿美元,预计今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将超过1500亿美元,美国、香港和欧盟是贸易顺差的前三位来源地。千亿贸易顺差意味着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大大增强,改善了我国国际收支和信用状况,维护了金融稳定,也说明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增大。

  然而,千亿贸易顺差对我国来说更是严峻的挑战。首先,贸易顺差扩大使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攀升,2006年贸易顺差占外汇储备的比例陡然升高,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导致的外汇款增加,造成了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影响到抑制信贷和投资增长的效果。其次,高额外贸顺差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升级,带来国内市场美元的供大于求,人民币存在着升值的内在压力。再次,导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愈演愈烈,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最后,中美贸易顺差的持续上升无疑会使美国对巨额逆差的指责进一步加剧。2006年1-10月中美贸易顺差额为1162.4亿美元,同比增长25.4%。美国会借此提出更多对我国的利益诉求,加快汇率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都成为美国染指我国的目标方向。

  我国的贸易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这是国际产业转移、工业化加快发展、美国消费需求旺盛和储蓄-投资缺口增大、我国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等因素决定的。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也是贸易顺差扩大进而使资本账户盈余增加的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些因素相互影响,造成了我国外贸长期顺差。从长期看来我国的贸易顺差会继续攀升可能性不大,我国政府以刺激消费为核心的结构调整最终会抑制贸易顺差的继续增长。然而,短期来看,在切实的结构改革产生明显的效果之前,贸易顺差会持续上升,贸易不平衡可能会继续恶化。

  全球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随着多哈回合谈判中止,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威胁进一步加剧,2006年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已经相当严峻:贸易摩擦已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2006年3月,欧盟酝酿对我国8类纺织品进行反倾销调查;5月,印度初裁我国的绸缎产品存在倾销;6月,美国对我国聚酯短纤维启动涉案金额近亿美元的反倾销调查。欧盟议会近日通过决议,全面禁止PFOS在商品中的使用,PFOS学名叫做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主要用途是防油、防水、防污,被广泛的用于各种纺织品中。这将成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道技术壁垒。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70起,案件数量为历年同期之最。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约六分之一针对我国。预计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国商品将继续成为国外反倾销的主要对象,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不可避免。同时,国际贸易保护的形式日趋多样化,绿色壁垒、劳工标准等非贸易壁垒成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新的障碍。

  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扮演的角色日显尴尬:一方面是接踵而至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却是量增价跌后日益微薄的利润。一方面出口量很大,产品遍及全球;另一方面却背负了“倾销”的恶名,还面临着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的风险。“重灾区”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国内难以遏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除了频繁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国家干预等传统保护手段外,还采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手段。另一个方面就是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落后,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在全球产业链条中,我国目前的生产方式处于加工、装配这一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环节。因此,树立出口战略新思维,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开拓新市场的力度,大力实施出口多元化,是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出口退税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将出现新的变化

  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多次削减出口退税,并取消了一些产品的出口退税,而目前面对外贸顺差高企的局面,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继续下调之间的博弈仍在继续。2006年9月15日,中国取消或降低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增补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同时提高了深加工农产品和部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将会进一步抑制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出口,促进深加工农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出口退税作为一项政策,已从单纯的补贴出口转变成了有限制、有鼓励的弹性政策,此次调整旨在调整不断膨胀的贸易顺差和经常账户盈余,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外贸转变增长方式,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

  在理论上,降低出口退税率有利于适当抑制一些产品出口,减少出口过分增长,但在短期内反而刺激企业加快出口。首先,是企业“抢闸出口”,2006年8-10月,贸易顺差明显攀升,一定程度上是企业为了搭上最后一班车,在短期内加速出口。其次,出口退税率下降的企业也会做出“逆向选择”,这直接导致国货重复进口,就是企业考虑在出口退税上得不到优惠,而采用把已出口的货物再次进口,来享受进口保护的优惠,这也会导致进出口总量的虚增,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我国经济自身的利益,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最后,出口退税率的频繁调整还会带来额外的效率损失,因为它往往会增加政策监管的不确定性,削弱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下调出口退税率的措施不仅不能充分遏制通胀的压力,反而加剧了抑制内需的风险。

  人民币升值,进出口增速的差距将缩短

  自2005年7月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近5%,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降低进口成本,有利于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的压力。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ner Condition):人民币升值将减少一国的净出口,按照此理论,人民币大幅升值将抬高中国出口商品在海外市场的售价,进而可以放缓中国出口的步伐,同时还会拉动进口的增长,从而使得贸易顺差收窄。前三季度,尽管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但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在国内投资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带动下,进口增速明显回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与出口增速的差距比去年同期缩小了10.5个百分点。长期来说,进出口增速的差距将进一步缩短。

  但近期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不降反升的原因首先就是我国的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体。我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加工出口贸易占到65%左右,我国的一般贸易一直是逆差,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出口贸易,人民币升值使加工出口贸易的成本下降,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出口。根据海关进出口数据,2006年1-10月,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为4097.6易美元,同比增长23.2%;1-10月按进出口贸易方式分组的总顺差约为2106.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为1481.9亿美元,约占70.3%,一般贸易顺差为624.7亿美元,占顺差的29.7%。其次,8、9月份主要受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预期的影响,出口增速有所加快,分别达到32.8%和30.6%。再次,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比以前要小的多,中国出口对汇率等价格信号并不敏感,出口量与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也不相关,与美、欧、日一样,中国汇率变动对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人民币升值对减缓中国的出口贸易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汇率波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货币的可兑换性、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等。

(本文发在《权衡》2007年第1期)



» 郑重声明:本文由管理员发布,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广东省社会责任研究会管理员共有,欢迎转载, 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