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珠三角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07-08-03 14:08:09 作者: 所属分类:地方发展规划 阅读:611 评论:如何提升珠三角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关闭评论

标签:

■ 黎友焕  博士生 黎友隆(1、西北大学  西安  710018       2、广东省社科院     3、广东省消费经济研究会    广州  510610)

◆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目前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珠三角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如何把强大的企业制造力转化为强大的企业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急需破解的一道难题。本文拟就在对珠三角的企业创新能力作自身剖析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供政府和企业借鉴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珠三角 企业创新 提升

影响珠三角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 

  核心技术严重缺乏。近年来,随着广东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广东每年的生产总值、财税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9、1/7、1/4和1/3左右,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广东是在改革开放后承接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中发展起来的,核心技术普遍一直还掌握在外方。比如,广东每出口一台DVD 只售39 美元,却要向外国公司平均支付19.7 美元专利使用费,而且占成本70% 的机芯、解码器等关键器件还要依靠进口。在有关行业的利益链条中,外商拿走了大部分利润,广东得到的是一份微薄的加工费。目前,广东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非核心技术领域,原创性科技开发薄弱,被动引进和模仿是广东企业获取新技术的普遍方式。有关统计显示,广东出口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77.3%的产品是通过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订单在粤企业加工生产的,其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等严重地依赖着进口,企业难以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装备制造业方面以汽车产业为例,日本三大汽车品牌日产、本田、丰田均在广州建立了合资厂,但核心技术(包括技术标准)和自主创新的主动权掌握在外方手中,制约了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

  企业家创新意识薄弱。剖析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产业结构,一直以来是以家用电器、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非金属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值高,成本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技术含量不高等特点。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利于当时大多数企业进行原始积累和发展以及解决社会就业,企业不需要自主创新投资也能赚得一定的利润,从而形成了珠三角企业家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小富”求稳的思想,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制约了珠三角企业的创新步伐。目前珠三角的产品并不缺技术尤其是产能,普遍缺的是专利和品牌。大量证据表明,在珠三角地区,很多企业即使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企业家还是坚持他们创业初期时的家族式管理,缺乏创新意识。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缺失。目前主导珠三角经济发展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主要还是外资企业,在这些外资企业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种类:一类是上文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主要动机就是依赖珠三角吸引内地的廉价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类外资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另一类就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主要动机是依靠国外母公司的技术优势占有国内市场,这类外资企业多数来自发达国家,国外的母公司一般都有独立的自主创新能力,对珠三角自主创新体系的依赖程度较低,对技术溢出的防范程度较高,这类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只在全珠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总值的数字上有所贡献,对促进珠三角内源型企业和整体的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贡献不大。因此珠三角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最终还有赖于内源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而由于自主创新机制不完善,在经济政策上存在着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不够,特别是没有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内源型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动力也明显不足。

  另外一个方面,目前广东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与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严重制约着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据2003年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广东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5%左右,明显偏低。

   人才资源制约影响。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自主创新最宝贵的资源,是决定企业创新能力高低和创新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珠三角的区位优势的弱化和内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珠三角对国内外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难度加大,使珠三角企业的自主创新面临潜在的人才危机。长期以来,广东省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科研机构或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数企业缺乏高水平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低。目前广东的技术创新人才状况不论从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亟待进一步优化提升,技术创新人才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虽然2004年末全省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共379 个,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460 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700 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0.5万人。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为密集的国家和省两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看,企业对员工培训投入较少,员工培训的投入比例偏低,户均比例为0.63%,比2003年下降5.9个百分点,其中有27家企业比例为0%;有85 家企业比例在0%-1%;仅有1 家企业的最高比例仅为8%。

   产学研机制不完善。珠三角经过近几年的迫切追赶,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格局,企业投入的科技研发经费已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一半以上。而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来实现的。至2003年,全省以企业为主体组建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168 家。但企业从国内获取关键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难度仍然很大,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产学研联合的深度和层次比较低,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技术输出能力出现弱化现象。 由于体制原因,长期来科技成果的“价值”都是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发表论文数量、参与人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来确定。这种评价体系仅体现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结果导致科研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仅是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而进行与实际脱节的研究。而且,政府有关部门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虽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阻碍产学研合作创新所需的外部条件。此外,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对科技成果“有效需求”不足,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

提升珠三角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完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创新决策能力。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不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专家资源,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的一些难题。世界发达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也表明:中小企业创新的成效大小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介服务体系对其支持的力度,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创新决策能力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广东政府应当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包括为解决科研和生产相脱节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市场信息服务、技术与管理咨询、技术和产权评估、技术经纪、风险担保等服务机构;其次要加强中小企业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信息咨询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最迅捷的信息渠道,减少投资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再次要组织协调国内外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本地区的产业化服务,协调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地区的企业界联合,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源泉和技术帮助,共同构造适合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外围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较为完善配套的政策环境。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制约,政府有责任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目前珠三角的实际情况来讲,政府必须进一步减少对企业内部事务的干扰,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集中精力研究战略和政策问题,制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措施,利用各种政策工具,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的导向作用。首先,政府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这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不可少的基础性措施。政府要逐步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与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其次,政府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体制、科研开发机制与人才成长机制,加快科研院校的市场化改革,加快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步伐。同时要加大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再次,政府要制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具体法规,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创造更好的环境。第四,政府在科技计划、服务网络、进入国际市场等多方面扶持企业。政府可制定各种针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科技计划,通过这些科技计划的实施,从研究开发、试制、成果的商业化等阶段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全过程予以支持,推动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为珠三角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牵线搭桥。

   面向市场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珠三角的企业创新能力,科技投入是关键,但单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面向市场,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科技资金,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政府在建立和健全科技体系过程中必须发挥强势的调控作用。比如说对掠夺性的资源开发进行限制,引导企业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等政府鼓励的创新活动;对技术创新进行鼓励,比如允许将技术创新的投入作税前列支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导加大R&D 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科技贷款规模,增加科技经费投入;鼓励和引导金融部门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科技项目的贷款比例,对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机制,等等。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开展国际技术并购。珠三角长期以来就科技人力资源匮乏,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可以说是科技人才贫困区域,改革开放后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图自己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最好的捷径还是采取得力的措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关键是要加快建立企业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为科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首先,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工程凝聚人才、培养人才。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人才公开竞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激情和活力,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创造性的软环境,完善聚集人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另外,避免对科技人员使用的行政化趋势,让科研人员在最需要、最合理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最后,切实提高科技人员尤其是业绩突出的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当前国际技术交流与发展情况表明,开展国际技术并购是获取核心技术的一条快速捷径,特别是并购发达国家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珠三角完全可以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的优势开展这项工作,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快速引入珠三角地区,并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陈利华,吴添祖,蔡国军.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兼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比较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09)
2.吕国昌. 打造长三角人心中的梦—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式启动 [J].今日科技,2004(01)



» 郑重声明:本文由管理员发布,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广东省社会责任研究会管理员共有,欢迎转载, 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