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理想与现实

2015-06-01 09:06:01 作者: 所属分类:时事热点 阅读:481 评论:中国制造的理想与现实已关闭评论

标签:

res01_attpic_brief

来源:新金融观察  作者:彭俊勇

《中国制造2025》并不孤单,在该报告发布前后,为了在未来继续保持已有的优势,各主要制造业大国都有类似的发展计划。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重返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实行新的工业化发展计划,不想输在规划的起跑线上。

  改变正当时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4年夏季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排名报告中,在综合对比全球25个主要出口国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之后,发现中国排名首位。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武汉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则称,中国的制造业产量占世界的近25%,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产出最大的国家,但整体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仅为第13位。

  不管是波士顿的高估还是武大的低评,从更长久的时间维度看,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渐找回曾经失去的尊严却是不争的事实。

  2010年,中国超过美德两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的话说,则是“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早在1850年前,中国丢掉了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经历了150年,又重回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

  “中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整体国内环境处于不断优化的趋势,虽然劳动力成本上升,但还是相对比较便宜的地区,人才较为充裕,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在金融危机之后曾经这样总体定位中国制造业。

  与此同时,以人力成本增加为代表,整个制造业生产成本都加剧上升,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既有国际产业调整带来的压力,也有自己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整体处于变革波动时期,是目前中国制造业基本的写照。

  “现在全球各主要制造业大国都在进行战略规划,布局未来十年或类似的时长,因为大家都看好未来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的发展前景。”亚洲制造业协会CEO罗军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是制造业发生重大变革、重塑各国在这一领域位置的关键时期。“中国推出的"2025规划"虽然不是最早的,但是几年前就已经进行了类似的调研和论证。”

  通过2025的规划,来扶持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做好现有制造业的发展升级,在已有规模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已成为共识。

  历史上,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10年之后的中国制造业将会怎样?

  “我们虽然是制造业的大国了,但是大而不强。从现在开始,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这就是我们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上已经是世界第一,在影响力和可靠性上仍然差距巨大,即使在制造业内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首选的仍然是国外产品。曾经有一次,一位国内某知名设备制造商的女总经理,因为工厂卷帘门电机损坏,仓库门打不开,无法按时发货而震怒。在设备部门提交的维修方案上,草草写下了“只买德国电机”。而实际上,她并不知道电机领域德国有哪些优势和产品,只是下意识地认为,德国电机可靠。

  大而不强

  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称谓不容质疑。

  在规模上,中国制造业已经处于全球第一的位置,但第一的背后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大而不强被认为是最核心的劣势。

  经过WTO十年洗礼,中国很多行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制造业也是主要的受益者之一,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是对中国制造业的反思和质疑之声也一直未断。

  从世界制造业产业分工看,虽然已经不是衬衣换飞机的时代,但中国制造业仍未能摆脱世人眼中的低端概念。2015年春夏之交,中国游客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的风潮,虽然最终发现这些产品的制造产地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但仍然让业内开始反省。制造业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的总体位置,是抢购风潮离不开的背景。

  按照“微笑曲线”的说法,中国制造业大多处在“微笑曲线”的最底端,换言之,中国的制造企业大多处在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环节。中国制造业主要是缺乏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都是为世界知名牌品代加工,缺乏对自主品牌的培养和推广;一些制造企业更是什么赚钱生产什么,缺乏战略眼光。

  工信部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概括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根据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产业蓝皮书》显示,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中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高,2013年前者占30%,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17%。

  另一方面,有专业人士认为,制造业从粗到精、从低到高发展也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总体来说,中国制造业的进程和取得的飞跃发展已经相当不错,但这种状况现在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整个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步伐已经很明显,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变。

  新金融记者 彭俊勇



» 郑重声明:本文由管理员发布,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广东省社会责任研究会管理员共有,欢迎转载, 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