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广东光谷”发展现状与未来的专访

2015-02-01 11:02:13 作者: 所属分类:时事热点 阅读:593 评论:有关“广东光谷”发展现状与未来的专访已关闭评论

标签:

           就有关“广东光谷”话题与《每日经济新闻》陈鹏丽记者探讨广州光谷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广东光谷”从1999年提出,之后10余年沉寂,直到2013年广州政府再度重启“广州光谷”。
 
          记者:早在1999年,广州市政府就提出建设“广东光谷”,之后10余年间,广东光谷项目未能很好推进。请问:您是否了解这10余年间,“广东光谷”的发展情况您了解吗?项目没能得到推动发展的原因是?
           黎友焕:“广东光谷”并没有得到规划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广东光谷”成立之初,政府主要是寄望与其合作的朗讯公司,希望朗讯公司的投资能带来多边效应,把相关的光电子企业带动起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带,但后来朗讯的资金迟迟没到位,再加上当时广州的城市建设开始火热起来,其它的大型项目相继上马,并且成效迅速,这都使得省政府对“广东光谷”和热情有所下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也不局限光电产业,重心有所转移。
           第二,广东光谷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是因为以市场为主导的广东,没有像其它地方那样得到强有力的政府扶持,使得产业发展缺少资金。相比于北方省份,广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显不足,广东投资界更热衷于房地产、汽车等传统项目。
           第三,广州深圳争夺“广东光谷”领导权,内耗严重。在这场城市博弈中,广州拥有省会城市的地位优势,而深圳将高新技术产业定位为其支柱产业,对光产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高新技术交易会和中国光电博览会都在深圳办得火红。两个城市都在争夺“广东光谷”的领导权,一定程度上由于缺乏协调交流和统一规划,导致了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等不良后果。
           第四,缺乏或缺少国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这十多年的建设中,广东光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配套环境不够完善,未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大型企业落户广东光谷的意愿不大。其次,光电子产业园区建设需改善,招商综合优势在弱化,这些都使得广东难寻“龙头企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东光谷的长足发展。
 
          记者: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一期项目——“广州光谷”,建成后,至今发展不太理想。您认为,主要原因是?
           黎友焕:外部原因:由于展贸城选址偏僻,能到达光谷的公共交通车辆十分少,城际接驳设施不足,无法与周边形成产业效益,专业批发市场的先天条件不足导致光谷的人流量极少,客户和订单一直没有起色,如今,人烟稀少、店铺冷清正是展贸城的真实境况。
           内部原因:“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模式是制约展贸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政府主导是项目的立足点,相关领导冀望于政府采购能引导市场需求,但大多数企业却是冲着政府采购而来的。政府采购支持的力度有限,最终能中标的大多是国企或大型外资企业,中小民企很难从政府采购中分一杯羹。光谷的整个规划并不清晰,过于强调政府的作用,忽略了市场行为,且政府采购也未能成功引导市场需求,无法提供市场采购所需的产业聚集度,导致了展贸城建成后至今发展得不太理想。
 
          记者:就您看来,2013年重启以来,“广州光谷”仍未有较大推进的原因有?
           黎友焕:2013年重启以来,“广州光谷”仍未有较大推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缺失产业后盾。光产业聚集地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完整上下游作支撑,而正是这一点,广州光谷几乎没有优势可言。广州并没有把照明行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展贸平台所需要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并不明显。
           其次,受经济下滑趋势影响。近两年来,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处于萎靡、下滑阶段。省政府及相关领导面临着经济下滑的巨大压力,光产业也必受经济下滑趋势影响。
           最后,“广州光谷”推进是一个长期积聚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还是一个产业集聚的过程。2013年至今,相关基础设施尚不健全,相关产业链尚未形成。诸此等等都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记者:您认为,广州建设“广州光谷”,其优势与劣势分别是?
           黎友焕:优势:广州发展光产业的突出优势是稀土和人才。第一,广东是稀土资源品类最齐全的省份,各类稀土资源储量超过900万吨,位居全国前列,稀土材料应用位居全国第一,而广东的稀土主要分布在广州的从化、增城、白云区和黄浦区。作为光产业材料的稀土“富翁”,广州具备建设“广州光谷”的底气。第二,“广州光谷”拥有光领域的科研智囊。“广州光谷”不仅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形成的完备的光电子学科科研系统作为支撑,更拥有包括苏锵院士、陈星旦院士、刘颂豪院士等7位两院院士在内的光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人才优势明显。
           劣势:缺失产业后盾。光产业聚集地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完整上下游作支撑,而正是这一点,广州光谷几乎没有优势可言。广州并没有把照明行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展贸平台所需要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并不明显。
 
           记者:您认为,要形成具有聚焦效应的“广州光谷”,根据目前项目(LED等)发展情况,广州要如何实现突围?
           黎友焕:在发展光电子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中,制度创新是关键。
           第一,继续加大对光谷的资金投入。发展光电子产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光靠政府的财政投资和社会闲散资金远远不够,必须引入风险投资机制。
           第二,合理规划。对于产业基地的建设,广州政府要有总体规划,布局要集中,要形成规模效益,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
           第三,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加快科研体制改革,促进科研面向市场,通过鼓励知识产权入股、开发人员持股等方式,加快广州光电子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步伐。
           第四,建立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一流水准的光电子产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光电子企业的运营要尤为重视销售,通过经理人的运营销售,企业的效应才能转化为盈利。只有产销通畅,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吸引上下游企业进驻广东,形成规模经济。
           第五,加快基础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光谷的服务体系。通过完善光谷的基建设施,带动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信息网络等多个服务业态发展,增强广州光谷的核心竞争力,以便于吸引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的进驻,形成聚焦效应。
 
          记者:对比武汉等地光谷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历程,您认为,广州光谷至今仍未能形成较强的产业集群以及产值规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黎友焕:从整体上看,武汉光谷的发展是“从窄到宽”。武汉光谷发展模式上主要采取透过制订优惠政策及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和人才,并自主开发技术,在光通讯和激光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业,武汉光谷通过光通讯和激光领域的技术优势,逐渐打开了市场,并越做越大,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广州光谷至今仍未能形成较强的产业集群以及产值规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拳头产业的定位不够清晰,发展面过广,不能集中力量专攻一个方向。目前,广州光谷朝着光通讯、光能量、光显示、光照明、光影像、光能量、光稀土、光生物医学、光服务8大方向发展,可能导致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过多,人才缺口较大,相应的公共设施提供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广州光谷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的重要原因。



» 郑重声明:本文由管理员发布,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广东省社会责任研究会管理员共有,欢迎转载, 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