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监管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

2009-11-20 10:11:53 作者: 所属分类:中国经济 阅读:603 评论:加强监管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已关闭评论

标签:

作者:黎友焕 李双双

  持续的大额信贷投向市场,如果监管出现一时松懈,就很容易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也将会为未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埋下隐患----导语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上半年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商业银行放出巨额贷款,在出口需求衰退的情况下有效地刺激投资、拉动内需,使我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回升迹象。但持续的大额信贷投向市场,如果监管出现一时松懈,就很容易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也将会为未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埋下隐患,所以目前我国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潜在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在哪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76亿元,同比增长15.1%。上半年数据显示,我国率先从金融危机谷底走出,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

  通过前三季度我国GDP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企稳回升,这表明实行扩大投资、刺激内需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确实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投资的高速增长,和工业生产的回升,居民消费也平稳增长,初步已经成功扭转了经济增长走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信贷投放量大且集中投放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已经出现许多领域的产能过剩,同时还伴随有许多信贷资金违规操作流入股市房市,这些资金一旦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将给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威胁,所以关注与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是我国经济维稳增长的关键。

  信贷大量投放,潜藏金融风险。上半年我国信贷投放量大,增速快,信贷的大量投放引发的金融风险应该注意防范。首先,今年前三季度8.67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与大幅度增加的投资项目,有可能会为新一轮银行不良贷款埋下种子。今年一季度我国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而今年我国信贷大量投放于有政府担保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能过剩问题如果持续加重,这些贷款的回收将面临困难。

  其次,大量的信贷资金一般都用于长期化、集中化建设的大项目,信贷资金的集中程度过高,加之商业银行放贷行为的高度趋同,加大了对这些大项目的投资,将会导致信贷风险的继续加大,从而导致信贷结构不平衡,进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导致政府大幅财政赤字,用于建设大型项目建设,但是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如果政府无法在一定的时期内将财政赤字降低到安全的范围内,将不利于我国长期财政健康。总体上来看,信贷资金的规模以及结构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改善,在经济增速下降的时候不良资产的规模可能会上升,所以目前需要警惕国内金融风险的问题。

  国有企业利润下降,投资效率低下。今年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747亿元,同比下降10.6%。而在各所有制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5.2%,下降幅度高于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最大但是却出现利润下降最大,充分说明政府强力的资源投资虽然保证了经济快速反弹,但如果国家主导的投资规模过大,就有可能造成投资低效率,并挤出民间投资,不利于可持续增长。在四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中缺少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投资项目,在这一轮的经济复苏计划中,再次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因投资所有权结构特征而缺少竞争,并不利于投资效率的提高。

  上半年信贷投放主要流向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力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能源、金属和电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更加密集、垄断程度更高的行业,而在轻工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相对较少,私人资本未被充分地调动。对国有企业重点行业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会以大量的投资浪费等形式表现出来。在此情况下,有效地利用资金,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是我们所应该考虑的问题。

  房市股市过热,引发资产泡沫。由房地产市场过热和金融体系信用缺位导致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我国房地产市场近年的过热增长,也存在着隐患,再加之目前低效的投资阻碍了资本效率的发挥,产能过剩下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将会进一步导致许多资本无效地游离于虚拟经济中。

多管齐下抵御潜在的金融风险

  当前金融风险的预防主要应该从政府引导信贷资金的配置,优化信贷结构出发,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同时提高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面对我国信贷投放大量集中所造成的产能过剩、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增加信贷投放,保证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并合理引导民间资本的健康发展。在优化信贷结构方面,加大对民生、“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引导金融机构推进信贷均衡增长方面,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只有质量高的信贷资金才能给银行和企业带来利润,使得经济趋于稳定和增长,货币政策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此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对我国经济尽快复苏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技术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笔者近期对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一系列调研报告结论表明,目前中小企业遇到的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问题,如果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

  建立宏观政策退出机制。上半年经济回升大部分原因归功于投资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半年增长过快,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2%。温家宝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要将管理好通胀预期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一旦我国资本市场出现过热倾向,那么政府在警惕大额信贷下金融风险的同时,将不再继续进行大额信贷的投放,可能会做出撤销宽松货币政策的措施,以防止通胀的出现,这就有可能引起经济的动荡。

  纵观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2003年在出现贷款、投资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开始发生调整,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利率等来收回流动性。央行虽然公布我国仍将继续施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面对巨额信贷增长,也应考虑在宽松货币政策下,进行微调,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使我国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促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此时如果建立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即使在2010年经济出现波动,也会避免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强化金融系统内部风险控制。首先,金融机构要提升风险意识。国内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中很大一部分是抵押贷款,在经济宏观走势较好的情况下,抵押物的评估价值会相对较高,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趋缓,评估价值大幅缩水,加大了潜在金融风险。银行要提高自己的收入能力,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旦政府融资支持结束,保证有足够的流动性显得非常重要。

  其次,正视金融衍生品风险。对于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衍生品的信用出现问题所导致全球范围的经济萧条,许多人认为应该杜绝金融创新,减少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但其实金融衍生产品具有双重性,既具有降低市场风险的作用,但又可以被市场参与者用来进行冒险投资。因此,我国应该在加快进行金融创新,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房地产贷款风险过大等问题的同时,发挥规范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使其发挥风险规避的作用。

  第三,加强金融系统规范管理。在市场中,监管自始至终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金融监管机构要全面落实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只有确立奖惩制度才能够有效预防风险;加快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有利于改变对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可以发挥防患未然的作用,从而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的发生。

  最后,要防止出现重复监管的问题,尽快实现国际监管标准的统一,防止因监管标准不同而造成市场中的监管套利。

(黎友焕:经济学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双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本文发在《南方杂志》2009年11月)



» 郑重声明:本文由管理员发布,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广东省社会责任研究会管理员共有,欢迎转载, 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