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2011-06-14 09:06:14 作者: 所属分类:研究成果, 研究论文 阅读:2203 评论: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已关闭评论

标签:

左 煌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10)

■作者简介:左煌,女,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

摘 要:传统的观点把企业获取利润能力的大小作为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准,认为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则要求企业必须平衡企业与企业相关者的利益,进而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概况和主要成果,分析了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培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企业;企业社会责任;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产生于上世纪的美国,自其发端以来,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并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理论观点。在我国,国内学者在引进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时,纷纷把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这一问题做了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将根据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重点来介绍其研究概况和主要成果。

  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仍有争议。吴克烈(1989)将企业社会责任概述为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义务。周勇(200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应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基础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与高级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其中基础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的经济责任与企业的法律责任,高级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的道德责任与企业的慈善责任。刘继峰、吕家毅(2004)从动态和静态的视角,以逻辑的方法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这三项内容从三个角度认识了企业行为的特质。陈永正、贾星客和李极光(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产权制度以及承载企业的社会环境的当代演进中,企业与股东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对于企业利益的重要性,使得企业在涉及到股东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时所产生的主动维护这些社会成员利益的内在要求。①李淑英(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增进和维护社会利益。黎友焕(2007)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为在某特定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

  二、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

  绝大部分学者通过对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现状的研究后都发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严重。殷格非、于志宏和吴福顺(2005)通过对1500家中国企业的调查,发现中国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认识模糊,且对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建设问题重视度不够。王大超、张丽莉(2005)认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严重,当前中国应在建立一套适应国情的企业理论体系和评估机制、加强立法监督、增强公众的参与度以及提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李碧珍(2006)从强资本弱劳动的不和谐现状、企业信用缺失引发的不和谐、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的不和谐和公益事业责任的缺失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并且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根源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理念、行为和保障三个层面入手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段向云(2006)研究了当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即企业没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企业短期行为严重,并进行了原因与对策分析。陈旭东、余逊达(2007)通过对浙江省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虽然不弱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但现阶段其社会责任意识仍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企业法律责任的认同要高于企业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的认同,同时,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已具有一定的战略意识。黎友焕、郭文美(2009)认为近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虽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是总体而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完全正确,还存在着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办社会,是政企不分的表现的错误观念。林菊洁(2010)经研究后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但是不少企业仍然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不足,简单地将慈善公益活动与企业责任划等号,并且政府和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尚未将其主动落实到管理体系中去。

  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学者从不同研究领域的不同视角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李双龙(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受到一国历史、文化、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还要受到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以及企业自身规模、所有制、预期心理等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影响和制约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数量和种类等。姜启军、贺卫(2005)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差别及其原因后指出对于不同类型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动因也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价值观的不同、企业规模和经营目标与现实状况的不同以及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驱动力和压力的不同。李正(200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资产规模、负债比率、重污染行业因素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显著正相关,而财务状况及前一年的盈利能力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显著负相关。耿合江、韩振燕、崔伟(200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企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因素包括法规、伦理道德;而内部因素则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文化。杨春方(2009)通过对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出口行为、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财务状况等因素对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有显著影响。谢文武(2011)以371份上市公司发布的2008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所设计的评价体系和结果为研究对象,从公司治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种内生化的概念,外部的治理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和竞争力的研究

  学者普遍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增强其竞争力。金乐琴(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缺陷。但当前,中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还比较欠缺,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积极参与、共同培育。胡孝权(2004)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入手,经过分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得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刘庆雪、何仲坚(2005)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将有助于增强顾客忠诚度、有助于增强人才吸引力、有助于改善监管环境和有助于降低市场壁垒四个方面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又能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在市场当中的竞争能力。李培林(2006)以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为切入点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虽然不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是它是现代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之一,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及制约作用。黎友焕、龚成威(2008)借助外部性工具分析了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带来的不经济效应,以及企业实行社会责任对自身的经济和不经济的影响,结论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但不会成为企业的负担,从长期来看还会成为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宝贵动力。

  少数学者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长短期的发展影响有较大区别,如李正(2006)通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的521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从当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其价值越低;但从长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

  五、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方式的研究

  杜中臣(2005)经研究提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三类,即政府或民间组织认证的方式、博弈的方式和自愿的方式。其中认证的方式是企业履行义务的他律方式,自愿的方式则是一种自律的方式,而博弈的方式是一种市场或契约的方式。鞠方辉,谢子远,宝贡敏(2005)建立了一个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框架,通过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消费者补贴政策对企业策略的影响及其社会经济效果后发现:在市场可有效分割的前提下,企业实行无差异市场策略更能规避经营风险;若无政策干涉,企业无论采取差异化市场策略或无差异市场策略,最终提供的社会责任总量相等;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不一定会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总体水平,若同时辅以消费者补贴政策,最终可以从经济、制度两方面动因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策略的主要变量是责任市场规模及消费者对责任产品的偏好强度,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教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显性化是影响消费者选择,促使企业改善社会责任绩效的有效途径。①贾生华、郑海东(2007)指出要提升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三方的协同互动,通过三方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共赢与和谐。具体的措施为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企业在中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处境、更加注重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政策引导、加强对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教育以及大力培育和发展NGO。黎友焕(2007)根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企业从经济责任、法规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性慈善责任四个方面来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和方法。

  六、总结

  目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程度与国际标准仍有不小差距,其原因不仅仅是企业单方面的,也包括学术界和政府在内。

  从学术界方面来看,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将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理论指导,但我国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至今尚未形成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一致性理解,而如何设计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和道德标准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和评估体系以便中国企业能尽早的适应国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仍有待研究。

  从企业方面来看,根据对企业的实地调查中不难发现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仍然较薄弱,企业以及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标准等并没有十分清晰的概念,且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企业仍然缺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

  从政府方面来看,政府在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企业参与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且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术界、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吴克烈.企业社会责任初探[J].企业经济,1989,8.
[2] 周勇.论责任、企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3,12.
[3] 刘继峰、吕家毅.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扩展与协调[J].法学评论,2004,5.
[4] 陈永正、贾星客、李极光.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形成条件及表现形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5] 李淑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范围及特质[J].哲学动态,2007,4.
[6] 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7] 金乐琴.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对策[J].绿色中国,2004,2.
[8] 胡孝权.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2.
[9] 刘庆雪、何仲坚.论企业社会责任与市场竞争能力关系[J].企业经济,2005,4.
[10] 李培林.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财经,2006,10.
[11] 殷格非、于志宏,吴福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J].WTO经济导刊,2005,9.
[12] 王大超、张丽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提升措施[J].北方论丛,2005,2.
[13] 李碧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状、根源、对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的解读[J].2006,6.
[14] 段向云.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现状与对策[D].天津:天津商学院,2006.
[15] 陈旭东、余逊达.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与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2007,3.
[16] 黎友焕、郭文美.中国如何加快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J].世界环境,2009,3.
[17] 林菊洁.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分析[J].现代商业,2010,12.
[18] 李双龙.试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J].经济体制改革,2005,4.
[19] 姜启军、贺卫.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与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20] 黎友焕、龚成威.基于外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福利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1.
[21] 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22] 耿合江、韩振燕,崔伟.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及推进机制[J].2008,7.
[23] 杨春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9,1.
[24] 谢文武.公司治理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分析[J].现代财经,2011,1.
[25] 杜中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26] 贾生华、郑海东.企业社会责任:从单一视角到协同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2007,3.
(来源:《企业社会责任》杂志 网址:www.gdcsr.net.cn)



» 郑重声明:本文由管理员发布,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广东省社会责任研究会管理员共有,欢迎转载, 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